陈银华,男,2012届常州工学院毕业生。就职于上海鸣啸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研发总监、总经理助理。
时光如梭,转眼离开母校5年多了,甚是怀恋母校,怀念那时的人,怀念那时的事。
首先,向母校汇报这五年来我的一切:五年了,在生活中,我成家了,有位漂亮的校友老婆,有个聪明活泼的儿子,在上海有了自己温馨的小家,也顺顺利利拿到了上海户口;在工作中,我从一名技术工程师奋斗到公司研发总监、总经理助理的位置,从技术人员转型为管理人员;在专业上,我和我的团队获得多个专利和软件著作权,我们的产品应用于全国乃至海外地区轨道交通行业,正服务于千千万万的同胞。
2012年6月,从学校毕业后我便到MIT(上海鸣啸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担任一名软件工程师。刚到单位加入团队的时候,我才发现我是团队的第一名本专业的软件工程师,瞬间紧张起来。我在接下来的一年半个工作中,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多次请教母校老师、学长等,终于在2014年年初的时候顺利完成MIT的第一个车载项目(轨道交通行业,车载项目即为地铁项目),并且得到了用户的验收确认。该项目采用了全数字化的技术方案,大大规避了既有技术方案的弊端。同时,我和我们团队也获得了两个设计专利和多个软件著作权。
作为该项目的软件的工程师,我深知理论与实际的差异性。所以,在项目现场实施过程中,不管是白天还是黑夜,整整一年了,我都坚持与一线员工在一起。正是因为这一年现场的工作经历,我深刻意识到我们系统设计缺陷。在这个问题方面,我选择了与部门领导坦白沟通的方式,让部门领导意识到我们系统缺陷的严重性,继而推进车载系统的升级,同时我也晋升为软件主管工程师。
就在我晋升为主管工程师的同时,由于公司战略性调整,我主动放弃上海的工作,毅然到南京承担南京研发中心的创建工作。在南京研发中心成立之初,整个团队才四人,我们夜以继日、相互鼓励、相互支持,在各种困难中顺利的完成了公司车站项目(轨道交通行业,列车站台)平台的发布。与此同时,我成功的将南京团队组建好,并且达到20-30人的规模,同时我晋升为高级工程师,负责南京研发中心的日常管理工作。
当我还沉浸在那份喜悦之中时,上海团队传来“噩耗”,我们的车载2.0平台没有如期推出,多个项目受到影响。我短暂安排好南京研发中心工作之后,便回到上海研发团队。我成功的带领上海团队在四十天内完成了一个既有项目和四个新项目的用户验收工作。这在MIT的成长史上,没有任何先例。公司董事长将这次亲切的称之为“518战役”,并且经过公司高层一致同意,任命我为研发总监。
作为一名90后的研发总监,我诚惶诚恐,但是毫不退缩。我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有效的提升公司的产品质量。就在经历了这一系列事件之后,我积极投身与车地一体化(车站与车载产品的一体化)系统的研发中去。公司在去年顺利的拿到了近2亿的车底一体化的项目合同,这也奠定了公司在业内相关企业中的核心位置。据我所知,目前在国内可以做车地一体化的仅仅之后两家,其中一家的市场份额少之又少。
2016年我所负责的研发团队(上海研发和南京研发中心),我们共涉及到23个车站项目,7个车载项目,获得专利6个,获得数个软件著作权,项目合同金额接近5亿。其中,车载2.0平台的第一个项目也在今年的6月份顺利载客运营,与此同时我也正式晋升为公司管理层,任总经理助理一职。在今年我先后两次代表公司到法国与相关企业进行交流,这极大丰富了我的个人阅历,我正在将这些先进的思想落实到我们日常研发中来,从而更好的打造MIT的研发团队。
工作过程中,我时刻记住常工是我坚强的后盾。在我迷茫的时候,我会请教谢班导,征求他的意见。在我技术上遇到难题懈怠时,我会回想当年我和几位同学在Robocup机器人实验室奋斗场景。同时,我也有一颗开放的心,在团队建设方面我从未拒绝过应届生,我愿意给他们机会,也相信他们可以做好,就如当年MIT给我机会一样。
让我们共同获得发展和成功是我常对团队讲的话,我相信我们每一位常工学子都会在各自的岗位上获得发展和成功。
最后,衷心的祝愿母校越办越红火。